提要:關于洞庭湖的歷史變遷過程問題,學術界一直沒有取得共識。本文認為,今洞庭湖地區在先秦兩漢時期尚處于河網沼澤平原階段,沒有形成大型湖泊;進入魏晉南朝隋唐時期,今洞庭湖地區的湖泊水體得到快速擴展,唐后期至清前期。今洞庭湖地區的湖泊水體面積處于全盛階段;自清中期以來,隨著長江來沙量的日益增加,湖泊進入明顯的萎縮階段。歷史時期洞庭湖的形成與變遷主要取決于洞庭湖區的沉降速度和長江干流的來沙量。
張修桂先生認為,從全新世初到公元3世紀,今洞庭湖地區屬于河網交錯的平原;4世紀至19世紀中葉,洞庭湖處于沉降擴展之中;19世紀中葉以來,洞庭湖則處于不斷的淤塞萎縮之中①。張修桂的觀點得到學術界大部分人的認同。而卞鴻翔經過研究,對洞庭湖的歷史變遷過程提出了很不相同的看法.他認為,全新世初期,洞庭湖區屬于平原水網景觀;全新世中期,洞庭湖重新擴大;先秦兩漢時期(距今約4000年至公元3世紀),洞庭湖已形成江湖連通的浩淼大湖;魏晉南朝時期(公元3世紀初至6世紀),洞庭湖開始受到分割與縮??;唐宋時期(公元7世紀至13世紀),洞庭湖水面積進一步縮??;元明時期(公元13世紀至17世紀中葉),洞庭湖水面積不斷擴大而湖盆日益淤淺;清代初、中期(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洞庭湖處于一個由大到小的逐漸萎縮階段;晚清、民國時期(19世紀中葉至1949年),洞庭湖有過多次縮小與短暫擴大;1949年以來,洞
庭湖面進一步縮?、?/div>
。卞鴻翔的觀點也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同。筆者以為,張、卞二人對洞庭湖的開始階段(全新世初)和最近階段(19世紀中葉以來)的看法基本上接近,分歧主要產生在全新世中期至19世紀中葉的5000—6000年中。因此,筆者這里只就張、卞二人的分歧時段在二人的研究基礎之上通過分析有關文獻資料提出一些個人看法,以使洞庭湖歷史時期的變遷過程能有一個較為明晰的輪廓。
一 先秦兩漢時期(距今6000年—公元2世紀):河網沼澤平原階段 建國以來,洞庭湖區范圍內各縣,尤其是位于湖區中心的沅江、南縣、安鄉等市、縣的漉湖、錢糧湖、大通湖一帶,有不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③
。例如,沅江市漉湖西面的南金山遺址位于一片地勢稍高的湖洲上,其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地表2米,厚0.3米左右;而大通湖農場的各個分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多在地表以下5—7米。我們知道,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選擇居住地的時候有個重要特點,就是喜歡選擇在河流旁邊的二級階地上居住,這樣既利于生產、生活用水,又可以避免遭受洪水的襲擊,還能夠方便交通往來。因此,單從今洞庭湖區中心地帶分布有眾多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這一點,我們就大體可以知道當時的洞庭湖地區應當不存在一個浩淼的巨大水體。因為,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尚不知道建造堤防設施防洪,如果當時真存在一個多條大河交匯形成的浩淼的巨大水體,那么,靠近這個巨大水體的邊緣居住將是很不安全的,而選擇其中心地帶居住,更是不可想象的。事實上,通過對先秦兩漢時期的一些文獻資料的綜合分析也可以證實這一點。
關于可能的平原景觀文獻材料: 《莊子·天運》:
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 《莊子·至樂》:
咸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
②卞鴻翔等:《洞庭湖的變遷》,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3—93頁。按:下引卞鴻翔觀點皆出此書,除少數必須注明處,不另注。
③據鄧企華、肖皓夫編著《沅江風情畫》(廣州出版社,2000年)及湖南省博物館提供的有關資料。
“野”(古文本作“野”)在先秦時代,既可指郊外④,也可指偏鄙之區⑤
。因此,莊子(約前369年一前280年)所謂“洞庭之野”者,有可能是指今洞庭湖一帶的平野景象,也有可能是指當時位置偏遠的洞庭地區。
關于湘資沅澧諸水交匯分流入江的文獻材料:
戰國楚懷王六年(前323年)所制《鄂君啟節》銘文:
自鄂往:逾沽(湖),??上江,內(入)湘,??內(入)資、沅、澧、(油)[澹]。⑥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 湘水??北至(酃)[下雋] ⑦
入江;資水??東北至益陽入沅;沅水東南至益陽入江;澧
水??東至下雋入沅。⑧
東漢桑欽(?)《水經》:
湘水??又北過下雋縣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資水??又東北過益陽縣北,又東與沅水合于湖中,東北入于江也;沅水??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于江;澧水??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東入于江。⑨
上引文中,“鄂”指今湖北鄂城,“下雋”縣治在今湖北通城縣西,“益陽”縣治在今湖南益陽市東80里⑩
??梢?,三種文獻關于湘、資、沅、澧四水下游河道走向情況的記載基本上是一致的。
關于與湖沼相關的文獻資料:
《山海經·中山經》(戰國作品):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 《楚辭·九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渡胶=洝ず葨|經》(漢初作品):沅水??入下雋西,合洞庭中;湘水??入洞庭下,一曰東南西澤。
④按:《說文》:“野,郊外也。從里,予聲。塋,古文野,從里省,從林?!?⑤按;《公羊傳·桓公十一年》何休注:“野,鄙也?!?nbsp;
⑥轉引自譚其驤《鄂君啟節銘文釋地》,見氏著《長水集》(下)第193頁,人民出版社,1987年。按:譚文從羅長銘先生釋“”作“油”當誤,應依商承祚先生作“?!?參見《長水集》(下)第201頁引),即后引《水經·澧水注》中的“澹水”,該水上中游段為今澧陽平原北側的涔水、澹水,下游段已為今松滋河襲奪。因為,一則油水是長江支流,無須“入湘”后再入之;二則油水不像澹水一樣因溝通新石器時代以來經濟文化發達的澧陽平原而具有較高的航運價值。
⑦據下文引《水經》改。按:漢酃縣在今湖南衡陽市南,不在湘江下游。此“酃”當為“下雋”之誤,當因古時直書“下雋”與“酃”字形狀相近所致。
⑧分別見《漢書·地理志》零陵郡、武陵郡、長沙國條。 ⑨分別見《水經》湘水、資水、沅水、澧水篇。 ⑩《太平寰宇記》卷114“益陽縣”

《水經》:
資水??又東與沅水合于湖中,東北入于江也。
綜合上引文獻來看,早期洞庭湖大體有一個從“淵”到“澤”再到“湖”的發展過程。在上古文獻中,“淵”、“澤”、“湖”三者在表現水體概念時,含義是有很大區別的?!墩f文》:“淵,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币簿褪钦f,“淵”是河流中的回水處,后引申為河流中深潭?!夺屆め尩亍罚骸跋露兴粷伞?;《風俗通·山澤》:“水草交厝,名之為澤?!边@是說“澤”為地勢低平而水草豐茂的地區?!墩f文》:“湖,大陂也”;《風俗通·山澤》:“湖者,都也,言流瀆四面所隈都也?!本褪钦f“湖”為四周被陸地包圍著的巨大水體,與今之湖泊概念略同。因此,筆者以為,其一,戰國時期,在湘水下游,存在二個較龐大的河流回水區,即所謂“瀟湘之淵”和“江淵”。在河流交匯處形成較寬廣的回水區,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水文現象?!盀t湘之淵”、“江淵”還不能完全解釋為湖泊,盡管后來它發展成為了青草湖和洞庭湖。其二,秦漢時期,今洞庭湖地區存在面積較大的沼澤區,即所謂“東南西澤”?!皷|南西澤”,是指洞庭地區當時形成的東、南、西三澤。前引卞鴻翔書標點為“東南‘西澤”’,是不正確的,上古文獻中沒有這樣的稱呼習慣。東、南、西三澤大約分別為后來洞庭湖、青草湖、赤沙湖的前身。其三,到漢代,今岳陽西面的東洞庭湖一帶,在“東澤”的基礎上毫無疑問已形成為文獻中的“洞庭(湖)”。
那么,應該如何來解釋上述文獻中的湘、沅、澧“入江”和“入湘”后再入資、沅、澧、澹的矛盾問題?筆者以為,由于其時“洞庭(湖)”有“江淵”之稱,所以,前引文獻中有湘、沅、澧皆“入江”之說;又由于其時人們可能最熟悉湘江,所以“洞庭(湖)”中的“洞庭之山”、“巴丘山”很早以來就有“湘山”11之名,甚至洞庭(湖)也被作為湘江的一段,于是,由長江進入洞庭自然就可稱之為“入湘”了。應該指出的是,今洞庭湖地區此間雖然已經開始有湖泊景觀出現,但顯然還沒有形成大型而統一的湖泊水體,總體上是屬于河網沼澤平原景觀。(參見圖1)
順便說,卞鴻翔根據有關戰國的文獻中有“洞庭五渚江南”一說12,而認為“五渚江”即先秦兩漢時期荊江分洪入洞庭的虎渡河,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一則先秦時期單獨一條河流沒有“××江”這樣的說法;二則更重要的是,此所謂“五渚”者是地域名,而不是河流名。這從《戰國策》的最早作注者東漢高誘“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之注,以及現存戰國官印中有“五渚正鉨”一印13就可得到堅強而明確的證明?!岸赐ノ邃窘稀笔侵傅摹岸赐ァ?、“五渚”、“江南”三個區域,大約分別為今洞庭湖地區在內的湖南省北部區域、湖北省武漢東南地區14和漢江以南的江漢平原地區?!岸赐ァ?、“五渚”、“江南”連在一起大體是指當時楚國的整個漢水、長江以南區域。
二 魏晉南朝隋唐時期(3世紀—9世紀初):湖泊迅速擴展階段
關于魏晉南朝時期洞庭湖區的情況,由于有酈道元《水經注》一書的存在,我們今天能夠有較多的了解。
首先,看看《水經注》中關于四水下游的有關記載: 《水經·湘水注》:
湘水自汨羅口,西北徑磊石山西,而北對青草湖,亦或謂之為青草山也。??湘水又東
11 《史記》卷1《五帝本紀》: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卷6《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浮江,至湘山祠”?!稘h書》卷28下《地理志》“益陽”條:“湘山在北”。
12 《戰國策》卷3《秦一》:張儀說秦王,“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荊王亡奔走。東伏于陳”?!妒酚洝ぬK秦傳》:蘇代約燕王曰:“??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边@兩段話較利于我們研究“五渚”的位置。
13 見羅福頤編《古璽匯編》第60頁0343號,文物出版社,1981年。按:“渚”字古印文字形作“”,編者未能識出。
14按:“五渚”一名,《水經·湘水注》以為乃因湘、資、沅、澧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名之五渚”。酈注之說,實屬附會。如依此說,則“洞庭”被包括在“五渚”之中,這明顯與“洞庭”、“五渚”、“江南”三者的并列關系不合。其實,“五渚”就是《楚辭》中的“鄂渚”,因為,上古“五”、“鄂”二字,韻部分別為相鄰的魚部、鐸部,聲部皆為疑母,可以假借?!岸蹁尽?,準確地說,指今湖北武漢東南的古長江江段。先秦時期,這一江段兩岸低平,容易泛濫成湖。定“五渚”在此,與注12所引《史記·蘇秦傳》正合。
北,為青草湖口。??湘水左會清水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東對微湖,世或謂之麋湖也。??湘水左則澧水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
《水經·資水注》:
(東與沅水合于湖中):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處,謂之益陽江口。 《水經·沅水注》:
沅水又東歷龍陽縣之氾洲,洲長二十里,吳丹楊太守李衡植柑其上。??沅水又東徑龍陽縣北,城側沅水。??沅水下注洞庭湖,方會于江。
《水經·澧水注》:
澧水又東徑南安縣南,??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縣,東徑其縣北,又東注于澧,謂之???。??澧水又東,與赤沙湖水會,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謂之沙口。澧水又東南注于沅水,曰澧口,蓋其枝瀆耳。??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謂之澧江口也。
《水經·江水注》:
(江水)又東,又合油口,又東徑公安縣北。??縣有油水,水東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東有淪口,淪水南與景水合,又東通澧水及諸陂湖。??大江右得龍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大江右徑石首山北,??江之右岸則清水口,??北對清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 《水經·江水注》:
凡此諸水(指澧水、沅水、資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
上引文中,“汨羅口”在今汨羅江口之南,“磊石山”在今湖南汨羅市西屈原農場一帶,青草山無疑指今湖南湘陰縣北青漂鄉嚴家山(海拔51米),“微湖”當在今汨羅江口、新墻河口之間;“龍陽縣”治即今湖南漢壽縣城;今之涔水、澹水即古“澹水”西段,“南安縣”即隋唐華容縣前身,治所約在今湖南華容縣西鲇魚須鎮一帶;“作唐縣”治約當今湖南澧縣西新安鎮左近;“赤沙湖”大約即今大通湖及其附近地區;“公安縣”治即今湖北公安縣城西南20千米的舊公安(今名南平鎮),“石首山”即指今湖北石首市城區附近的南岳山,而“油水”、“景水”、“淪水”、“龍穴水”四水依次在今公安縣城左近至石首市城區之間溝通長江。此“油水”與先秦時期的“油水”相比,下游河道因受江水壅堵影響,可能開始有支汊南流.“景水”、“淪水”南走今荊江分洪區、虎渡河一段后,東注赤沙湖;“龍穴水”在戰國時期就可能已經存在15,也就是后來的宋穴水,大體相當于今藕池河中支河道?!吧北臼情L江南岸的一條小支流,應有今華容河之一段。生江水與澧浦雖相距甚近但原不相連,由于晉太康元年(280年)杜預“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陵)、桂(林)之漕”的開鑿之功16,才使二水溝通起來。
由此可見,魏晉南朝時期今洞庭湖區的情況出現了兩大變化:其一是在湘、資、沅、澧四水下游地區形成了不少湖泊。最大的為“廣圓五百余里”的洞庭湖。按南朝時“五百余里”,
15按:《楚辭·哀郢》記郢都(今湖北荊州市)入東遷時有云:“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贝嘶蚩勺鹘贤ǖ淖钤缬涊d。
16《晉書·杜預傳》,并參《讀史方輿紀要》卷77《湖廣三》岳州府華容縣“澧水”條。
約當今220千米以上17。因為這里的洞庭湖應包括青草湖的面積在內(參下文),所以,從上引《水經注》所載洞庭湖地區當時的水道走向情況分析,洞庭湖連青草湖為長形的可能性較大,若設長80千米,寬30千米,則面積當在2400平方千米左右。據盛弘之說,當時的青草湖“周回數百里,日月出沒其中” 18。酈道元并沒有來過南方,上引《水經·湘水注》所謂“(洞庭)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顯然是對盛弘之關于青草湖的記載以及他人關于洞庭湖的記載的綜合改寫。青草湖既稱“周回數百里”,至少應不會小于二百里,至多又當不會超過五百里,估計在三百里左右較為可信。因此,若以三百里估計,依前例則青草湖的面積當在1000平方千米左右.赤沙湖的具體情況文獻中沒有記載,估計其面積已有不小。洞庭湖、青草湖、赤沙湖應該分別就是在漢初的東、南、西三澤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他像“微湖”等相對較小的湖還有一些。把當時洞庭湖區的湖泊水體面積加起來,估計約在3000平方千米左右。其二是荊江開始有多口與四水中的澧水溝通。上荊江段有景水、淪水、龍穴水經赤沙湖南流進入澧水,下荊江段亦有生江水經生江湖、赤沙湖南流進入澧水。上荊江段江流經景口、淪口、龍穴口進赤沙湖轉入澧水河道的出現時間不得而知,但應在280年杜預開鑿運河之后,因為,如果當時江、澧之間已有通道,杜預大可不必興開鑿之功了。景口、淪口大體位于今湖北公安縣斗湖堤鎮、楊家廠鎮一帶,龍穴口即后來宋穴、藕池口的前身。下荊江段的生江口也可以分流一部分江流入澧水。不過,由于今華容、石首二縣之間地勢略高,當時江水由該口南入澧水的流量可能還很有限。生江口即清近以來湖北石首縣(市)調弦口的前身。
進入唐代,盡管洞庭湖區地面仍處于沉降狀態,但是由于洞庭湖地區的泥沙沉積量并沒有明顯增加,洞庭湖、青草湖的面積較南朝時的“廣圓五百余里”變化不大,可能只是略有增加。到8世紀的唐中期時,據《元和郡縣圖志》說,洞庭湖為“周回二百六十里” 19,而青草湖也不過“周回二百六十五里” 20.按唐1尺約等于今0.31米,則洞庭湖的“周回二百六十里”約為121千米,青草湖的“周回二百六十五里”約為123千米:二湖相加周回達244千米。至于赤沙湖,唐時又稱“赤亭湖”,其周回里數文獻中仍然沒有記載,故無從估算其面積,不過,從其仍在“(華容)縣南八十里” 21來看,唐中期時其面積較南朝時似乎沒有明顯地增加:這應當是因該湖接納含沙量較高的江水(所謂“沙口”)而
為泥沙淤淺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如果把洞庭湖、青草湖以及赤沙湖等邊緣小湖的面積加在一起,唐中期今洞庭湖的水體面積估計在3500平方千米左右。(參見圖2)
17 按:此據南朝劉宋現存骨尺長度(1尺=0.247米)計算。參見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附錄二《中國歷代度量衡變遷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8 (劉宋)盛弘之《荊州記》,見《初學記》卷7引、《太平御覽》卷66引。 19 《元和郡縣圖志》卷27《江南道三》。 20 《元和郡縣圖志》卷27《江南道三》。
21 按《元和郡縣圖志》卷27《江南道三》。按:由于江湖水害的影響,歷史時期華容縣治數有遷徙。隋華容縣即吳南安縣(或作安南,治今華容縣城,見《岳陽風土記》),約于唐神龍二年(705年)遷于岳州西160里(見《元和郡縣圖志》卷27,《太平寰宇記》卷113作166里)。其地當今華容縣西鲇魚須鎮一帶;宋至和年間(1054—1056年)因水害而復遷今治(隆慶《岳州府志》卷12《水利考》附陳仕元論),東距岳州125里(《元豐九域志》卷6)。故705年—1054年間(唐中期至宋前期)華容縣治當在今華容縣西鲇魚須鎮一帶。張修桂、卞鴻翔等以今華容縣治當唐宋華容縣治,有誤。
三 唐后期至清前期(9世紀中—17世紀末):湖泊的全盛階段
大約從唐末五代開始,今洞庭湖區的沉降速度似乎在加快。沉降速度加快的具體表現是當時長江水可以從岳陽江口向南倒灌進洞庭湖,甚至于遠達青草湖.這方面的材料可以舉出不少。五代人孫光憲(?—968年)《北夢瑣言》:
湘江北流至岳陽,達蜀江。夏潦后,蜀漲勢高,遏住湘波,讓而退溢為洞庭湖,凡闊數百里,而君山宛在水中。22 北宋人馬子嚴《岳陽甲志》:
荊江六七月間,其水暴漲,逆泛洞庭,瀟湘清流,為之改色,南至青草,旬日乃復,亦謂之西水。
22 《方輿勝覽》卷29“岳州”引。
北宋人范致明《岳陽風土記》[約成書于崇寧四年(1105年)左右]:
荊江出巴蜀,自高注下,濁流洶涌,夏秋暴漲,則逆泛洞庭,瀟湘清流,為之改色,岳人謂之翻流水,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乃還,俗云水神朝君山也。
約從11世紀中期開始,由于江水變得相當渾濁,含沙量明顯加大①,于是由荊江帶入洞庭湖的泥沙急劇增加,又造成洞庭湖湖底不斷淤淺,湖水水深逐漸變小。這種情況從下面的材料中可以得到反映:
北宋人張舜民(?—1100年)《郴行錄》:
(洞庭湖)每歲十月以后、四月以前,水落洲生,四江可辨。
《岳陽風土記》:
君山在洞庭湖中。??近年冬深水落,渡江肩輿以行。
(洞庭湖)冬春水落,往往淺澀,江道回曲,或遠或近,雖無風濤之患而??繑R。
湖上漁人有善沒者云:洞庭湘湖,夏秋水漲不過數十尺,而荊口水深一、二百尺。
南宋人岳珂《鄂國金佗續編》卷28,孫迪《百氏昭忠錄》卷12: 洞庭湖水舊不及丈,(楊)么置堰閘,十余年間,所以彌漫。
由于湖區陸地沉降、湖水水深變淺,汛期湖水水面較前大為擴展。
證據之一是,洞庭、青草、赤沙、生江、赤鼻(一作赤陂)等湖終于有可能連成為一個周回“七八百里”的浩瀚水體了。
《資治通鑒》卷164大寶二年胡注引《巴陵志》:
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亙七八百里。
《太平寰宇記》卷113“岳陽縣”:
生江湖與青草湖相連,大小與太湖相似。②
《太平寰宇記》卷u3“橋江縣”:
赤鼻湖,半入朗州龍陽縣界。湖中有赤鼻山(今赤山島),因以為名。
《郴行錄》:
(洞庭湖)余時(指4—9月)彌漫,云涯相浹,日月出沒皆在其中。
《輿地紀勝》卷69“岳州”引南宋人范子長《皇朝郡縣志》:
洞庭湖在巴陵縣西,南連青草,亙赤沙,七八百里。
洞庭湖“七八百里”的說法大約是從晚唐時開始的,如最早在唐末五代人僧可朋《賦洞庭》詩③中即見?!捌甙税倮铩惫倘皇且粋€約略之數,但應非空穴來風。所以,筆者以為取其中數七百五十里來進行湖泊面積計算是有依據的。按宋時1尺約等于0.3l米,七百五十里約當今350千米左右,而從當時洞庭湖“西吞赤沙,南連青草”的情形看,如果截彎取直,其形狀大體接近臥鉆石狀的五邊形;為計算的方便,可設洞庭湖的五邊長各為85千米、85千米、35千米、35千米、95千米,則其面積在6000平方千米左右(參見圖3)。
證據之二是,宋初華容縣城南距赤沙湖的距離較唐中葉時縮短了近二十里。前引《元和郡縣圖志》稱赤沙湖在“(華容)縣南八十里”,而到宋初則已稱“赤沙湖在(華容)縣南六十里”④。
元至大元年(1308年),由于荊江南岸重開石首楊林、宋穴、調弦等三穴口⑤,渾濁江流大量灌入洞庭湖內。進入明代以后,雖然楊林、宋穴二口淤塞,但調弦口一直存在,而且從枝江到石首的上荊江段還時常決口,使得灌入洞庭湖的渾濁江流較前并沒有怎么減少,加之四水含沙量較前明顯增加,這樣,洞庭湖的淤淺速度并沒有減慢,湖區淤出的陸地越來越多,圍垸造田也就成為可能。洞庭湖區開始圍垸造田的時間早至12世紀初的北宋⑥,但大規模的圍垸造田行為出現于明代⑦。圍垸造田的大規模開展,使湖泊汛期的洪水容蓄量減少,
————————————
①參見拙文《歷史時期長江清濁變化的初步研究》,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4輯。下文提到江水含沙量的變化問題,皆參拙文,不另注。
②按:今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宋初太湖面積較今為大,可能在2500—3000平方千米之間。
③《全唐詩》卷849。詩有云:“周極八百里,凝眉望則勞;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卑矗嚎膳蟮拿璁嬇c前引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的說法不矛盾,應可信。 ④《太平寰宇記》卷113“華容縣”。
⑤(元)林元:《重開古穴記》,收入(同治)《石首縣志》卷7《藝文志》。
⑥按:據(隆慶)《岳州府志》卷12《水利考》,時人陳仕元明確說:“圩田、湖田起于宋政和(1111—1118年)以來”;又(明)養晦齋主人《鐘相楊么佚事》云,鐘相、楊么起事(1130—1135年)的背景即是當時(12世紀初)官豪地主在湖區“侵占湖沼淤地,筑垸圍田,廣袤百里”。因此,石泉、張國雄等認為兩湖平原的垸田興起于南宋晚期(13世紀30年代),失之于過晚。其說見石泉、張國雄《江漢平原的垸田興起于何時?》,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1期,梅莉、張國雄等《兩湖平原開發探源》第87—134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⑦按:這從現存明清湖區府、縣地方志中所載絕大多數堤垸的興筑時間為明代,即可得到證明。
自然洪水位抬升,因此,明中晚期,洞庭湖區水災幾乎無年無之,可以說湖區開始形成了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湖泊淤淺→圍垸造田→水位抬升→垮垸還湖→湖泊淤淺。這可以以沅江縣作為例證。明初,沅江縣本有11都,而到明中期嘉靖、隆慶年間,則只有5里了①。迄明末,沅江以及益陽、湘陰的湖濱地帶,已是“堤圩不修,民皆轉徙,棄為狐貍之場”②,一派荒涼景象。洞庭湖北岸的華容又是一個例子。華容縣在明朝初年有76里,永樂年間并為35里,宣德年間并為25里,正統并為22里,景泰年間并為19里,成化年間增為20坊里,到萬歷年間又并為15里③。其他濱湖縣的田土大致也有一個類似的盈縮過程④。 明中期,洞庭湖區的圍垸造田活動雖然很盛,但洞庭湖的汛期水面較宋代并未因此縮小多少,相反,某些時候似還有一定程度的擴大。有文獻資料為證:
(嘉靖)《常德府志》卷2《地理志》:
每歲夏秋之交,(洞庭)湖水泛濫,方八九百里,沅江、龍陽則西南之一隅耳。 ————————————————
①(嘉慶)《沅江縣志》卷3《沿革》引舊志。按:“里”是明代鄉村的基層行政單位,一般轄110戶;“都”是“里”的上一級行政單位。明代沅江鄉村政權大約是實行鄉都里三級制。
②(清)孫良貴:《九江新收茈水說》,收入(嘉慶)《沅江縣志》卷29《藝文志》。 ③(萬歷)《華容縣志》卷1《輿封》。
④按:關于此,可參見上揭卞鴻翔著作中的有關論述。
(隆慶)《岳州府志》卷7《職方考》:
(洞庭湖)南連青草,西亙赤沙,七八百里。
《讀史方輿紀要》卷75《湖廣一》“洞庭湖”條(所記為嘉靖、隆慶時情況):
今道出湖湘間者,必問津于洞庭。??渡湖而南,則由長沙而之嶺海,湖闊二百里;渡湖而西,則由常德而道滇黔,湖闊二百五十里;渡湖而西北,則入澧州,而取徑于荊州、常德之間,湖闊亦二百里。
按明1尺(量地尺)等于0.3265米,“二百里”約為98千米,“二百五十里”約為122千米,以不規則長方形計算(設長122千米,寬98千米、22千米),則可得面積為7300平方千米。這與從嘉靖年間羅洪先《廣輿圖》上所量算的洞庭湖面積“7000平方公里以上”①是很接近的。因此,明中期洞庭湖“方八九百里”的說法是可信的。洞庭湖汛期水面最寬闊的時期可能就在16世紀的明中期。明末清初,洞庭湖面積雖有明顯萎縮,但據估計仍有6000平方千米左右②。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主要可能是因為元至明前期(14、15世紀)江水含沙量較小,洞庭湖區的地面沉降速度略快于泥沙在湖底的淤積速度。明中期嘉、隆以后,隨著江水含沙量的再次加大,洞庭湖底泥沙的淤積速度可能快于地面的沉降速度,于是,洞庭湖的水深較前變淺,面積較前略小。明后期人王士性就說:“洞庭水淺,止是面闊?!雹勖髂┣宄鯐r,江水又變得清澈,含沙量的降低使得洞庭湖水淺面闊的局面大約保持到17世紀末。
四 清中期以來(18世紀初至今):湖泊的明顯萎縮階段
大約從17世紀晚期起,江水的含沙量越來越高,洞庭湖的淤淺速度逐漸加快.道光十二年舉人巴陵吳敏樹說:“往聞故老言湖身淤淺,如艑山取魚處,漁人言,較往時深減丈許,他處可知?!雹芏S著清前中期人口的急劇增加,淤淺的肥沃湖土不可避免成為圍墾對象。乾隆時,嚴有禧說:“數年以來,民圍之多,視官圍不止加倍?!雹莨誀c所記父老之言也說,“乾嘉盛時,瀕湖開墾無虛土”⑥。道光年間,魏源說:“自江至澧數百里,公安、石首、華容諸縣,盡占為湖田?!雹哂捎谟贉\、圍墾,到道光年間,洞庭湖的面積、容積大為縮小。魏源又說洞庭湖“向日受水之區”,因圍墾“使去其七八矣”。道光中,俞昌烈說:“今之洞庭,非三十年前之洞庭也,是以容納無地,故近年江水之為患也甚矣?!雹嗟拦饽?,湖北監利人王柏心說“今之洞庭,非昔之洞庭也,闊不及向者之半”⑨。這些說法中,有的雖不免夸大,但清康熙以降,洞庭湖總的趨勢是因淤淺、圍墾而致容積、面積明顯變小,則為不爭的事實。18世紀初的康熙末年,《大清一統輿圖》上的洞庭湖,其天然水面積只有約4300平方千米了⑩,而到19世紀中的道光年間,洞庭湖的天然水面積應該更小。
由于洞庭湖容積、面積的萎縮,導致調蓄洪水的能力減小,堤垸越修越高,江堤湖垸大規??逅臐撛谖kU越來越大,這從上述道光年間諸人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到咸豐、同治年間,隨著荊江南大堤分別于1852年、1870年在藕池、松滋相繼潰口,潛在的危險終于開始變為現實:太平、松滋、藕池、調弦四口分流入湖局面的出現,洞庭湖區堤垸大規??逅?,造成了洞庭湖天然水面積的一度短暫擴大至5400平方千米⑾,但此景不長,洞庭湖很快又延續著淤淺、萎縮的過程,直至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湖泊面積只有2740平方千米了(參見圖4)。關于近幾十年洞庭湖變遷的相關論述很多,筆者于此不贅。
____________
①據上揭卞鴻翔著作第67頁.按:卞鴻翔認為《廣輿圖》可用于量算面積,但又對量算出的結果不相信。
②參見(道光)《洞庭湖志》卷1《輿圖一》之“洞庭湖三府二州八縣四大水入湖全圖”。張修桂據此圖并參以現代地圖估算其面積為6000平方千米,當可信。 ③(明)王士性《廣志繹》卷4《江南諸省》。
④(光緒)《巴陵縣志》卷11《建置志四》引。
⑤(清)嚴有禧:《查墾濱湖荒土移詳》,收入(光緒)《湘陰縣圖志》。 ⑥(光緒)《湘陰縣圖志》卷25《物產志》。
⑦(清)魏源:《湖廣水利論》,見《魏源集》,中華書局,1976年。
⑧(清)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紀要》卷1《洞庭湖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⑨(清)王柏心:《導江三議》,收入所纂(同治)《監利縣志》。 ⑩據卞鴻翔上揭書第72頁。 ⑾據卞鴻翔上揭書第75頁。
五 余 論
綜上所論,筆者以為,歷史時期洞庭湖的形成與變遷過程主要有兩大控制性因素,一是洞庭湖區的沉降速度,一是長江干流的來沙量.前者是內因,后者是外因。洞庭湖的早期之所以擴展很快,是因為受長江干流的泥沙影響很小。唐后期以至清初洞庭湖之所以能保持長時期的巨大水面,是因為此間洞庭湖地區的沉降速度與長江干流來沙的淤積速度大致處于平衡狀態。清中期以來,洞庭湖萎縮速度之所以明顯加快,則是因為長江干流來沙的淤積速度已快于洞庭湖地區的沉降速度,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隨著三峽大壩工程竣工蓄水,長江干流的來沙量已經大幅度減少,這樣,未來洞庭湖的盈縮變化主要取決于洞庭湖區的沉降速度。①至于湘、資、沅、澧四水的來沙以及圍湖造田對洞庭湖的盈縮變化雖然也有一定的影響,但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不是決定性的。
_________
①按:本文基本觀點及初稿形成于2001年上半年。最近,據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rn)2004年11月29日的報道:“有關(地質)專家稱。洞庭湖地殼總體呈沉降趨勢。沉降特征表明,如果不再大規模圍湖造田,并能有效減少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將進一步擴大?!薄皩Χ繑祿难芯勘砻?,洞庭湖區地殼總體呈沉降趨勢,但不同地域有不同沉降速度。湖區中心區的沉降速度大于周邊區,平均每年達10毫米左右。沉降速度最大地帶集中于湖區北部偏東方向的華容磚橋—沅江漉湖斷裂帶與岳陽一湘陰斷裂帶之間,沉降速度每年可達10至25毫米?!边@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證實了筆者的觀點。
②采自《瀟湘晨報》網(http://www.xxcb.corn.cn)2004年11月26日《浩蕩大湖》報道。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Evolution of Dongting Lake
Abstract: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evo- lution of Dongting Lak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sider that the Dongting Lake area was one scene of plain with waterways and marshlands in B. C. 6000 to A.D. 2nd century, and hadn't been one vast lake; during 3rd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9th century, the body of lake water in the area expanded rapidly; from the middle of 9th century to the last stage of 17th century, the area of the body of lake water was in the period of full bloo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8th century, with increasing sand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he lake had been withering evidently.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evolution; historical
洞庭湖是怎樣形成的?它屬于什么類型的湖泊?
洞庭湖是河道型湖泊,屬瀉湖性質;由于洞庭湖面積日益縮小,目前已成為洪道型湖泊,洞庭湖是長江中游最大的調蓄型湖泊和惟一的洪道型湖泊,
洞庭湖經歷了一個由小變大、然后又由大變小的演變過程。
1.湖盆的形成
洞庭湖區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盆地,西北部接受海陸交替沉降,東南部則長期隆起,喜馬拉雅運動使第三紀巖層發生斷裂、拗陷,盆地擴大。此時,湘江、資、沅、澧四水形成,流注湖盆,形成湖泊群。
2.湖盆的擴大
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區域的地殼運動以下降為主,湖盆擴大,但湖水不深,屬斷陷式淺水型湖泊。公元450-524年,荊江太平、調弦兩口潰決,長江水進入洞庭湖平原,開始干擾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與青草湖相連,湖泊擴大到五百里。唐宋時期,隨著荊江北岸“云夢澤”的消亡,洞庭湖繼續擴大,南連青草湖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縣附近),橫亙七八百里,成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
3.湖盆的衰退
1852年起,隨著藕池、松滋兩口的出現,荊江四口分流局面形成。約占荊江45%的泥沙,經由四口排入洞庭湖,加速了洞庭湖的淤積。洲土發育快,人工圍墾日盛,湖盆開始逐漸萎縮。經過100年時間的演變,洞庭湖由全盛時期的6000平方公里縮至今日的2625平方公里。
洞庭湖水域具有生活飲用、航運、漁業養殖、工業、農田灌溉、旅游、調節氣候等多種用途和功能。它作為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江河吞吐器”,除了調蓄、滯洪外,每年還接納來自沿湖和三口四水上游的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此外,還要接納從各入湖河道輸入的成千上萬噸污染物。湖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漁業基地,除了幾百個內湖漁業、水產養殖場外,洞庭湖還是天然的淡水漁業養殖場。根據工農業生產及城鄉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湖區已建成大小水庫4409座,塘壩43.89萬座。由于泥沙淤積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致使洞庭湖水位變幅不一,形成了特殊的“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的湖泊自然景觀。
先秦兩漢時期,洞庭湖又稱“九江”,它匯合了湘、資、沅、澧四水及荊江的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長江。當時江水能到達澧水下游并過九江,即分流通過洞庭湖,而荊江南岸至澧水下游的地勢為北高南低(這與現在的情形正好相反)。由于荊江上游的長江流域及四水流域人口稀少,開發程度低,原始森林保存尚較完好,水土流失情況極為輕微,因此,洞庭湖雖然接納四水與荊江分流洪水,但入湖泥沙很少,水流清澈。據歷史資料測算,當時的湖泊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以上。
參考資料:www.xingbie1.org/newsdetail.asp?id=135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區位于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介于北緯28□30′~30□20′,東經110□40′~113□10′。湖區面積1.878 萬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內湖1200平方公里。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4口(1958年堵塞調弦口)引江水來匯,南和西面有湘江、資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經城陵磯排入長江。通常年分4口與4水入湖洪峰彼此錯開。因而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調節作用,減輕了長江中游的洪水壓力。若出現「江湖并漲」,就易氾濫成災。由於4水和4口攜帶大量泥沙,每年約有1.28億噸泥沙淤積湖底,又因湖濱土質肥沃,人們不斷圍墾,近百年來湖盆已顯著收縮。洞庭湖原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現已退居第二。1825年時湖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890年為5,400平方公里,1932年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減為3,141平方公里?,F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計,湖水面積為2,820平方公里。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為許多大小湖泊。水位變幅達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稱。1952年興建荊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墾殖區,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區,并整修了湖區堤垸水道,減輕了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洞庭湖湖濱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盛產稻米、棉花。湖內水產豐富,航運便利。
所在地區 :湖南
面積 :2820.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30.80米 容積 :188.0億立方厘米
成因類型: 構造湖
生態特征 :洞庭湖水質比較清潔,富營養化不明顯,主要污染物通過降水使大氣中的有害物質隨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質進入湖水的途徑之一,隨雨水進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質是SO、Co、NoX以及煙塵,有害有毒物質主要有汞、鎘、六價鉻、砷、鉛、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國主要淡水商品魚基地,現有魚類113種,分屬11目22科,其中102種是與長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鯉科魚類65種,鮠科10種,鰍科9種,鰭科6種,銀科3種,鲇科、鮡科各為2種,其他16種。漁獲量在15000-30500噸,主要經濟魚有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鯉、鯽、赤眼鱒。
形態描述: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東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處30.8米,總面積約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東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億立方米;底質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江、沅江、澧江四水、長江三口、汩羅江、藕池東支、華容河。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
藕池、調弦4口(1958年堵塞調弦口)引江水來匯,南和西面有湘江、資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經城陵磯排入長江。通常年分4口與4水入湖洪峰彼此錯開。因而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調節作用,減輕了長江中游的洪水壓力。若出現「江湖并漲」,就易氾濫成災。由於4水和4口攜帶大量泥沙,每年約有1.28億噸泥沙淤積湖底,又因湖濱土質肥沃,人們不斷圍墾,近百年來湖盆已顯著收縮。洞庭湖原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現已退居第二。1825年時湖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890年為5,400平方公里,1932年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減為3,141平方公里?,F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計,湖水面積為2,820平方公里。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為許多大小湖泊。水位變幅達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稱。1952年興建荊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墾殖區,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區,并整修了湖區堤垸水道,減輕了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洞庭湖湖濱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盛產稻米、棉花。湖內水產豐富,航運便利。
湖泊概述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區位于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介于北緯28□30′~30□20′,東經110□40′~113□10′。湖區面積1.878 萬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內湖1200平方公里。
所在地區 :湖南 面積 :2820.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30.80米 容積 :188.0億立方米 成因類型: 構造湖
生態特征 :洞庭湖水質比較清潔,富營養化不明顯,主要污染物通過降水使大氣中的有害物質隨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質進入湖水的途徑之一,隨雨水進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質是SO、Co、NoX以及煙塵,有害有毒物質主要有汞、鎘、六價鉻、砷、鉛、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國主要淡水商品魚基地,現有魚類113種,分屬11目22科,其中102種是與長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鯉科魚類65種,鮠科10種,鰍科9種,鰭科6種,銀科3種,鲇科、鮡科各為2種,其他16種。漁獲量在15000-30500噸,主要經濟魚有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鯉、鯽、赤眼鱒。
形態描述: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東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處30.8米,總面積約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東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億立方米;底質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江、沅江、澧江四水、長江三口、汩羅江、藕池東支、華容河。
◆歷史變遷
歷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現代的圍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由最大時的約6000平方千米驟減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鄱陽湖超過而成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來加強了對湖泊區域的保護,實行退耕還湖。現在天然湖泊面積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單退堤垸高水還湖擴大湖泊面積1343平方千米,總共3968平方千米。
◆資源
經濟魚類:鯉魚、青魚、草魚、鰱魚、鯽魚、鳊魚、魴魚、龜和鱉 珍稀魚類:中華鱘、鰣魚、銀魚、鰻魚
◆自然環境
地質與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紀至今,均處于振蕩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濱湖崗地低于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于60米者為基座和 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 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氣候與水文
湖區年均溫16.4~17℃,1月3.8~ 4.5℃,絕對最低溫-18.1℃(臨湘1969年1月31日)。 7月29℃左右,絕對最高溫43.6℃(益陽)。無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圍山丘向內部平 原減少。4~6月降雨占年總降水量50%以上,多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齊集,易成洪、澇、漬災。 洞庭湖北有分泄長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1958年堵口)四口;東、南、西三面有湘、資、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對稱的向心水系,水量充沛,年徑流變幅大,年內徑流分配不均,汛期長而洪澇頻繁。城陵磯多年平均徑流量312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1945年)5268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1978年)1990億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徑流量占年均徑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億立方米,占汛期徑流總量48.5%。洞庭湖水位始漲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為枯水期。多年最大水位變幅,岳陽達17.76米。素有“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霜落洞庭干”之說。 1954年長江中游出現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減洪峰,顯示湖泊調蓄功能。然而,眾水匯聚湖中,僅有城陵磯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時間長,泥沙大量沉積,多年平均入湖泥沙1.335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長江的達1.18億 立方米,占82.0%,來自四水的0.241億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磯輸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積在洞庭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總量的73.4%, 達0.984億立方米。 年均淤積量較鄱陽湖大十幾倍。
70年代以來,三口口門淤高,入湖水量減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長殊巨,目平、七里湖淤高各達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2米,東洞庭湖注滋河口東伸,飄尾延伸至君山。因此,西洞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東洞庭湖東蝕,調蓄功能趨向衰減。
發育過程
先秦—漢晉時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斷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縮小,湖區邊緣出現洲灘與分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紀,洞庭湖繼續緩慢沉降,洞庭湖水系受長江分流南下影響,洞庭湖一直向東擴展,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洞庭湖到達全盛時期,周極400余公里,洪水湖面達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來,長江數次大水往 南潰決,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挾帶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縮,現有水域不及全盛時期之半,退居為全國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澤化演變。
◆經濟概況
洞庭湖區經1954年、1964年和70年代三階段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商 品糧基地之一,重點淡水漁區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魚類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魚類和江湖半洄游魚類114種,隸 屬12目,23科,70屬,以鯉科為大宗,有63種,占55.3%。 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鰱、鳙、鳊、魴、鱖等12種。蘆葦遍布湖洲,面積6萬公頃,90%用于造紙。洞庭湖區有通航河道147條,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條,其中主要航道16條計996公里。此外,城陵磯于1980年改為外貿港,設計能力200萬噸。
◆旅游
濱湖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楊么寨、鐵經幢、屈子祠、躍龍塔、文廟、龍州書院等名勝古跡。在西洞庭湖與長江的接界處——城陵磯,有一塊名為三江口的地方。從此處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北去,長江滾滾東逝,水鳥翱翔,百舸爭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偉壯觀。劉海戲金蟾、東方朔盜飲仙酒、舜帝二妃萬里尋夫的民間傳說正是源于此地……
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里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游覽群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游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后來兩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F有古跡二妃墓 、湘妃廟、柳毅井、飛來鐘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竹、方竹、實心竹、紫竹、毛竹等。這里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重大事件 環境災害
2007年6月下旬以來,棲息在洞庭湖區400多萬畝湖洲中的約20億只東方田鼠,隨著水位上漲部分內遷。它們四處打洞,嚴重威脅湖南省22個縣市區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萬畝稻田。據粗略統計,從6月21日-24日,災區共捕殺90多噸老鼠約225萬只。7月11日湖南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告鼠害勢頭已經得到基本控制。
◆文化
在我國所有的著名湖泊中,有關洞庭湖的名人名句最多,現摘錄一些: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雍陶《題君山》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陽樓》
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韓愈《登岳陽樓》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臨洞庭湖贈章丞相》
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范仲淹《岳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