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41jq7"><ruby id="41jq7"></ruby><source id="41jq7"></source><ruby id="41jq7"></ruby>

  • <source id="41jq7"></source>

  • <u id="41jq7"><track id="41jq7"></track></u>
      1. 設為首頁    添加收藏

        論文發表

        當前位置:首頁 > 科學研究 > 論文發表

        洞庭湖濕地保護調查

        調查時間:2014830 調查地點:岳陽市 

        調查方式:網上調查 調查人:秦振洋 

        調查目的:近年來,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服務功能降低,長江流域生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我作為一份子,特意對洞庭湖濕地保護做了一系列調查。內容如下: 

        一、洞庭湖基本情況: 

        洞庭湖通江湖泊總面積2625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泊。她位居長江中游荊江段南岸,湖南省東北部,是長江中游地區目前與長江干流直接相溝通的兩個通江湖泊之一和唯一與長江干流并聯的吞吐型大湖,也是長江中游地區極其重要的分洪沉沙、調蓄滯洪區。湖區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豐沛且年際變化大等的鮮明特點。 

        洞庭湖區系指以洞庭湖為中心的廣大河、湖沖積~淤積平原和環湖崗丘及外圍低山區。地跨湘、鄂兩省,其中,湖南省境內土地總面積32064平方公里,純湖區面積15200平方公里(包括洞庭湖天然水域面積2625平方公里),環湖區16864平方公里。行政區劃上,純湖區范圍包括湖南省的常德、益陽、岳陽和長沙4個地級市的19個縣(縣級市、區),6個國營農場(管理區)。依其自然利用特征分類,湖區土地可分為耕地、林地、園地、草地、工礦及居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等八類。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為耕地、林地和水面。 

        二、洞庭湖濕地資源及其分布狀況 

        洞庭湖屬淺水湖泊,按照廣義的濕地定義,整個洞庭湖都屬于濕地范疇,尤其是西洞庭湖與南洞庭湖區域更是呈現典型的濕地景觀。水漲成湖,水落灘露,湖水消落區約占全湖的50%以上。湖區共有三種類型的濕地,即淺水水體濕地類型、過水洲灘濕地和漬水低位田。其中淺水水體類型,包括湖泊、河流、塘堰和渠溝等,面積為38.11萬公頃,占濕地面積的44.37%,其中以湖泊水體為主;過水洲灘濕地,以洪水期被淹沒、枯水季節出露為特征,面積為11.57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13.50%,包括湖洲、河灘,以湖洲為主;漬水低位田,由于地下水位過高,引起植物根系層過濕,旱作物不能正常生長,卻適于濕生植物發育繁衍,此類濕地總面積為36.10萬公頃,以漬害低位田為主。由于泥沙淤積嚴重,洲灘快速發育,濕地向陸地的演變趨勢日趨明顯。湖區洲灘面積平均每年增加近3000公頃。 

        洞庭湖生物物種種類繁多,生物資源豐富。常見的水生與濕生高等植物共400余種,區系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和眼子菜科為主,形成濕生、挺水、浮葉和沉水群落類型,其中荻、蘆葦群落發育最好。湖中現有魚類計有117種,數量較多的主要有鯉、鯽、鯰、南方大口鯰、瓦氏黃顙魚、青、草、鰱、鳙、短頜鱭、太湖短吻銀魚、鳡、赤眼鱒、鳤、達氏蛇鮈、細鱗斜頜鲴、鳊、翹嘴紅鮊、蒙古紅鮊、戴氏紅鮊、光澤黃顙魚、翹嘴鱖、黃鱔和大眼鱖等。另外,中華鱘、胭脂魚等為特別稀有種。湖區遼闊的洲灘是重要的鳥類越冬棲息地,有資料記載以來,已記錄到的鳥類共有217種,隸屬1643科,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白鸛、黑鸛、白鶴、白頭鶴、大鴇、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7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灰鶴、天鵝、白琵鷺、白額雁等31種,屬國際協約會指定保護的鳥類有59種。湖中珍稀和瀕危的水生動物主要有中華鱘、白鱘、江豚、白暨豚、鰣魚、胭脂魚、金錢龜等,其中白暨豚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5種淡水鯨之一,為中國特有,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三、洞庭湖濕地的重要地位: 

        洞庭湖濕地對我省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均產生著重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是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優良生境。洞庭湖為我國乃至世界重要淡水河流湖泊復合濕地生態系統,在國際上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200個重要生態區之一。其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為濕地野生動植物、尤其是珍稀水禽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地,是水生生物的物種基因庫,以及眾多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和越冬的場所,是中國乃至亞洲較大的鳥類越冬地之一。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于1992年加入國際《濕地公約》時首批指定的7塊國際重要濕地之一;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等14處自然保護區于2001年分別被列入我國第二批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是巨大的天然調節庫。即通過湖泊調蓄,對調節長江及四水涇流和防洪減災發揮著重要作用。洞庭湖水體容量為167億立方米[1],年徑流量為3126億立方米,平均每18天湖水就更換一次。在分流長江下荊江洪峰流量、削減入湖洪峰流量和減輕長江下游洪水威脅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夏季洪水季節,可分流長江下荊江洪峰30%的流量和削減入湖洪峰30-40%的流量,同時,也接受來自“四水”的洪水,形成了一個天然洪水調蓄、控制系統,維系著湖區及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的防洪安全和江湖水域生態系統的總體平衡。因此,洞庭湖的生態安全保障作用無可替代,它的安危被稱為湖南的生命線。 

        3、是重要的商品糧和漁業生產基地。占全省土地總面積15%的洞庭湖區有人口1008萬,糧田1000萬畝,糧食、油料和棉花等產量分別占全省的35%、50%86%,國民生產總產值約占全省的30%。洞庭湖濕地經濟價值總量巨大,是全國九大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之一,在湖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她還承擔長江經濟帶中聯接東西的重要角色,具有重要經濟區的連帶功能,可促進相關地區,特別是其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洞庭湖濕地保護成效 

        為加強對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自八十年代以來,湖南省在洞庭湖區分別建立了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橫嶺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等4個自然保護區,它們基本涵蓋了洞庭湖大部分濕地區域。保護區的建立對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對促進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保護和合理利用洞庭湖濕地資源,拯救瀕危物種,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在國家林業局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洞庭湖濕地進行了有效地保護。 

        一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濕地保護意識。在“愛鳥周”、“世界濕地日”等重點時期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并在長沙和西洞庭湖投資近500萬元建立了兩處濕地宣教中心。 

        二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完善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先后劃建了東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橫嶺湖等4處以濕地、水禽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保護區總面積達3360平方公里。分別在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益陽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建立了濕地研究中心和濕地監測中心。 

        三是開展了以洞庭湖為重點的全省濕地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科學有效保護濕地資源。從1997年到2001年投入1200萬元完成全省濕地資源的外業調查工作,建立了濕地資源數據庫。先后編制了《湖南省濕地保護工程總體規劃》、《洞庭湖“4350”工程濕地恢復工程規劃》、《洞庭湖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南洞庭湖濕地恢復工程總體規劃》和《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和《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恢復工程總體規劃》等。開展了洞庭湖濕地資源監測和冬候鳥資源調查監測工作。 

        四是加強了法制建設,依法保護濕地資源。先后邀請省人大、省政協和法制部門多次開展濕地保護立法調研,并于2005101日頒布實施了《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 

        五是嚴厲打擊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重點整治了破壞濕地鳥類資源的活動,近3年來,由全省森林公安和野生動物保護部門開展的“獵狐行動” “春雷行動”和“嚴控”聯合行動,查處野生動物案件1829起,處理違法人員2020人,收繳各類野生動物17.7萬只(頭),涉案價值2000多萬元,其中涉及濕地資源保護的案件就達30%。特別是去年1216-25日針對濕地資源破壞嚴重,非法獵捕鳥類猖獗的情況,我們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候鳥行動”,全省共出動森林公安和保護執法人員7530人次,查處非法獵捕鳥類和破壞濕地案件369起,收繳非法獵捕和經營鳥類32295只,重點整治了破壞濕地鳥類資源的行為, 

        六是積極實施生態工程,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改善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在洞庭湖上游及周邊地區先后實施了“長江防護林工程”、“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在洞庭湖區實施了“洞庭湖生態造林德國政府援助項目”和“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工程覆蓋洞庭湖上游的湘、資、沅、澧四水流域,上述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已完成投入50多億元,2006年又啟動了“洞庭湖濕地恢復與保護工程”,計劃投入5500余萬元。近年來,我省按照中央的部署,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通過實施退田還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鎮,強化污染控制等措施,加大了洞庭湖濕地治理的力度,取得了明顯的實效。通過退田還湖,恢復洞庭湖天然濕地550平方公里。 

        七是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濕地保護管理水平。目前正在洞庭湖幾個保護區實施的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GEF項目,由全球環境基金(GEF)提供無償援助資金200萬美元,對東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3個自然保護區開展技術和設備援助。此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提供了近1000萬元在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進行濕地恢復與可持續利用的試點項目,在西洞庭湖青山垸開展了退田還湖垸的濕地生態系統恢復試點示范工作。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助下,完成了與芬蘭森林公園局合作編制的洞庭湖濕地恢復計劃。 

        五、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洞庭湖濕地在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的作用下,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服務功能降低,長江流域生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主要原因有: 

        1、歷史上的毀林開荒、森林過伐、圍湖造田、湖泊周邊地區和蓄洪區的開發,導致湖泊面積縮小和分洪區調蓄能力下降。洪澇災害的治理陷入“堤壩越險越加,越加越險”的怪圈,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退化,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調節氣候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劇,江河湖泊淤積,河床抬高改道、湖泊面積減少容量減低,導致江河湖泊對洪水的調控能力下降。 

        2、攔河筑壩,水系的天然聯系被切斷,阻礙了魚類洄游通道;竭澤而魚,過度捕撈和亂捕濫獵,濕地開發利用,加之污染嚴重,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服務功能降低。洞庭湖地區曾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在自然條件的作用下,形成了較穩定的水系和濕地生態系統,并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最為豐富的濕地和沼澤森林區,我國特有物種如華南虎、揚子鱷、麋鹿、朱鹮、大天鵝、白暨豚等多種陸生和水生野生動物在洞庭湖都曾有分布,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下,生態系統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濕地資源銳減、質量下降。如原分布于洞庭湖的上述代表物種基本滅絕,白鶴、中華鱘、江豚等物種瀕臨滅絕。魚類資源不斷下降,且漁獲物群體結構低齡化、小型化。 

        3、行政管理體制與專業管理脫節。一是保護區的規劃和布局不夠合理,保護的重點不夠突出;二是保護區管理機構對轄區無實質意義上的管理權;三是保護管理能力與實際需要有差距。 

        在保護區的規劃和布局問題上,由于行政區劃分割,人為地將屬于洞庭湖同一濕地生態系統的東、南、西洞庭湖和橫嶺湖分別建立4個保護區,不利于洞庭湖濕地統一的、有效的保護與管理。同時,造成重復建設,浪費人力、物力資源。 

        在管理權問題上,4個保護區均設立了管理機構,但保護區管理局對轄區無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權。管理權限分屬岳陽、常德、益陽等3市的水利、航運、漁業、環保、湖洲、血防等多個部門,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政令不一,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工作缺乏協調和配合,嚴重阻礙了洞庭湖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下一篇:沒有了
        首頁|濕地產業概況|黨建工作|濕地保護|科學研究|宣傳教育|觀鳥旅游|課題合作|濕地產業合作|工作動態|保護區風光|濕地知識|政策法規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洞庭湖濕地生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地址:湖南省岳陽王家畈路102號辦公樓二樓 電話:0730-8955406 郵箱:hndthsd@163.com

        湘ICP備18014028號

          日韩毛片网站_色欲av免费_特级av_无码理论片
        <xmp id="41jq7"><ruby id="41jq7"></ruby><source id="41jq7"></source><ruby id="41jq7"></ruby>

      2. <source id="41jq7"></source>

      3. <u id="41jq7"><track id="41jq7"></track></u>